- 四行──入道四行
- ﹝出正宗記并稽古略﹞ 達磨大師謂二祖可大師曰: 夫入道多途, 要而言之, 不出理、 行而已。 謂理入者, 則藉教悟宗, 深信含生同一真性, 但為客塵妄想所覆, 不能顯了, 若捨妄歸真, 則聖凡一等, 無有分別。 若以行入者, 乃有四焉。 〔一、 報冤行〕, 凡修道之人, 若受苦時, 當念我從往昔劫中, 棄本逐末, 流浪諸有, 多起冤憎, 違害無限; 今雖無犯, 是我宿殃惡業果熟, 所以甘心忍受, 都無怨恨。 作是觀時, 與理相應, 體冤進道, 故名報冤行。 (劫, 梵語具云劫波, 華言分別時節。 ) 〔二、 隨緣行〕, 謂眾生無我, 皆由業轉; 苦樂齊受, 皆從緣生。 若得勝報榮譽等事, 皆是過去宿因所感, 緣盡還無, 何喜之有。 得失從緣, 心無增減, 喜風不動, 冥順於道, 故名隨緣行。 〔三、 無所求行〕, 謂愚人長迷, 處處貪著; 智者悟真, 安心無為。 萬有皆空, 無所希冀。 三界久居, 猶如火宅, 有身皆苦, 誰得所安。 若了達者, 息念無求。 經云: 有求皆苦, 無求乃樂。 是則無求真為道行, 故名無所求行。 (三界者, 欲界、 色界、 無色界也。 ) 〔四、 稱法行〕, 謂性淨之理, 因之為法。 此理眾相皆空, 無染無著, 無此無彼。 故經云: 法無有我, 離我垢故。 智者信解此理, 應當稱法而行。 法體無慳, 於身命財行檀捨施, 心無慳惜, 達解三空, 自利利他, 莊嚴菩提之道, 為除妄想, 修行六度而無所行, 故名稱法行。 (三空者, 施者、 受者及所施之物, 三相皆空也。 六度者, 一布施、 二持戒、 三忍辱、 四精進、 五禪定、 六智慧也。 )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